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應(yīng)用案例(第四期)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在國內(nèi)的應(yīng)用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作為zui早實用化的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是目前世界上zui、使用
范圍zui廣、種類zui全面、發(fā)表論文zui多的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 FluorCam 已經(jīng)發(fā)展出十幾個型號,涵蓋
了從葉綠體、單個細胞、微藻到葉片、果實、花朵,乃至整株植物和植物灌層,幾乎可以測量所有的植
物樣品,甚至包括含有葉綠素的微生物和動物。 易科泰 Ecolab 生態(tài)實驗室總結(jié)了 FluorCam 相關(guān) SCI 參
考文獻近 500 篇, 可 Ecolab 生態(tài)實驗室( eco-lab@eco-tech.com.cn, info@eco-lab.cn)索取文獻目錄
及全文。了解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詳情請點擊以下鏈接: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zui早在 21 世紀(jì)初引進到國內(nèi),但一直到 2010 年后國內(nèi)的科學(xué)家才在
交流中逐漸發(fā)現(xiàn)這項技術(shù)的巨大價值,在短短數(shù)年中也利用這一技術(shù)發(fā)表了幾十篇高水平 SCI 文獻。
本期主要介紹目前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在國內(nèi)的應(yīng)用情況。
一、 植物光合生理研究
葉綠素?zé)晒饪梢灾苯臃磻?yīng)植物光系統(tǒng)的生理狀況,因此從葉綠素?zé)晒饧夹g(shù)發(fā)明之初,就被用于各種
植物光合生理研究。
山東農(nóng)科院使用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br />技術(shù)研究了小麥旗葉與外露花梗光合能力的差異
[1]。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小麥生長前中期, 旗葉與外露
花梗的zui大光化學(xué)效率 Fv/Fm 和量子產(chǎn)額 ΦPSII
基本相同。但在生長后期,旗葉的光合能力顯著
下降,而花梗光合能力的下降幅度要小于旗葉(圖
1)。這證明了在生長后期的灌漿期,花梗對維持
籽粒的生長更為重要。
之后,他們又研究了小麥葉片和穎片季節(jié)衰老
過程中以及穎果發(fā)育過程中光合特性的變化[2; 3,
圖 2]。
圖 1. 不同生長階段的旗葉( A, C)和外露花梗( B, D)
的 Fv/Fm( A, B)和 ΦPSII( C, D)典型葉綠素?zé)晒獬?br />像圖
圖 2. 不同生長期小麥葉片和穎片的zui大光化學(xué)效率 Fv/Fm( A)、量子產(chǎn)額 ΦPSII( B)和非光化學(xué)淬滅 NPQ( C)的變
化
二、 植物生物/非生物逆境脅迫與抗逆性研究
由于幾乎所有種類的生物/非生物逆境脅迫都會影響到植物光合系統(tǒng)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葉綠素?zé)晒?br />技術(shù)是*的植物逆境光合功能研究zui靈敏的無損探針。因此通過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不但
能反映植物受脅迫程度和抗逆能力的差異,而且能指明脅迫影響光合系統(tǒng)的具體機理過程。
1. 養(yǎng)分虧缺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xué)使用 FluorCam 研究了兩種玉米在不同施氮條件下光合特性的變化[4]。研究發(fā)現(xiàn),施
加氮肥使兩個品種的zui大光化學(xué)效率 Fv/Fm 和量子產(chǎn)額 ΦPSII 都有所升高,而 ΦPSII 的升高幅度要高于
Fv/Fm,表明氮肥對 PSII 的實際功能活性更有作用。同時玉米品種 HZ4 熒光參數(shù)的升高幅度也要高于
Q319,這應(yīng)該是由于 HZ4 是一種低 N 效率的非持綠玉米(圖 3)。
圖 3. 氮對兩種玉米品種造成影響的葉綠素?zé)晒獬上駡D
2. 鹽堿脅迫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xué)使用 FluorCam 研究發(fā)現(xiàn) S-adenosyl-L-methionine (SAM)基因過表達會顯著增加在堿脅
迫下的番茄的光合能力[5]( 圖 4) 。
圖 4. 野生型和轉(zhuǎn)基因番茄葉片在堿脅迫下的 Fv/Fm 熒光成像圖
3. 水分脅迫
山東農(nóng)科院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對小麥光合特性的影響[6]。研究發(fā)現(xiàn)比起傳統(tǒng)的漫灌, 溝灌條件下
的小麥葉片有更高的zui大光化學(xué)效率 Fv/Fm、量子產(chǎn)額 ΦPSII、光化學(xué)淬滅 qP 和更低的非光化學(xué)淬滅
NPQ(圖 5)。這說明溝灌給小麥提供了更好的土壤水分條件,從而使小麥葉片擁有了更強的光化學(xué)活
性。
圖 5. 傳統(tǒng)漫灌和溝灌條件下小麥的 Fv/Fm、 ΦPSII、 qP 和 NPQ 熒光成像圖
國內(nèi)還有其他院校使用 FluorCam 開展了熱脅迫、病害、重金屬毒害、光質(zhì)影響等多種脅迫研究[7;
8; 9; 10]。
三、 植物光合基因組學(xué)與分子生物學(xué)研究
植物光合作用可以說是植物對人類乃至整個生物圈zui重要的功能,一方面為其他生物直接或間接地
提供能量和食物,另一方面也在地球碳氧循環(huán)中發(fā)揮關(guān)鍵性作用。因此,對植物光合作用功能基因的研
究,一直是植物基因組學(xué)與分子生物學(xué)研究的重中之重。而葉綠素?zé)晒饽苤苯臃从诚嚓P(guān)功能基因的表型
變化,所以幾乎所有與光合基因相關(guān)的研究都要用葉綠素?zé)晒饧夹g(shù)來進行表型篩選、基因功能驗證等方
面的工作。
1. 從光合表型到基因功能
中國科學(xué)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研究員是zui
早將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引入國內(nèi)
的科學(xué)家。 中科院植物所光生物學(xué)重點實驗室
是國內(nèi)植物光合基因相關(guān)研究zui前沿的科研單
位。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引入后就立
刻用于了光合相關(guān)基因功能與表型研究。
2006 年,張立新研究團隊就使用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研究了擬南芥 ppt1 突變體
光系統(tǒng) II 光化學(xué)能力的變化, 進而證明了磷酸
鹽轉(zhuǎn)運蛋白對維持葉片生長后期正常光合作用
的重要性[11]( 圖 6) 。
之后,植物所張立新團隊和彭連偉團隊都
使用 FluorCam 發(fā)表了多篇植物光合基因相關(guān)
文獻[12; 13]。
彭連偉在研究 NADH 脫氫酶復(fù)合體穩(wěn)定性
時[14],發(fā)現(xiàn)在 50µmol photons /m².s的光強下,
lhca5 lhca6 pgr5、 lhca6 pgr5 和 crr4-2 pgr5 擬南
芥突變體都產(chǎn)生了生長阻滯,并表現(xiàn)出了高葉綠素?zé)晒猓▓D 7A, B) 。這表明了這些突變體的光合電子
傳遞活性和 NDH 活性都受到了抑制。進一步分析不同光強下的 ΦPSII, 野生型、 lhca5 和 lhca6 突變體
的 ΦPSII 水平是相近的,這表明 Lhca5 和 Lhca6 在光合電子傳遞中都不是必需的(圖 7C)。而 lhca6 pgr5
和 lhca5 lhca6 pgr5 的 ΦPSII 水平則顯著降低,通過其他結(jié)果比對發(fā)現(xiàn)這是由于在低光照條件下,這些突
變體的 PSI 就受到了光抑制并出現(xiàn)了氧化應(yīng)激反應(yīng)。
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彭連偉團隊還使用 FluorCam 發(fā)現(xiàn)了 NdhV 亞基對 NADH 脫氫酶復(fù)合體穩(wěn)定性的
重要作用[15]。其團隊的張琳博士利用 FluorCam 封閉式熒光成像系統(tǒng),從 T-DNA 插入或 EMS 誘變的擬
南芥突變體庫中篩選光合電子傳遞調(diào)控的突變體,并重點研究了 bfa3 的功能,相關(guān)結(jié)果于 2016 年 4 月
發(fā)表在學(xué)術(shù)期刊 Plant Physiology[16]。憑借這一科研發(fā)現(xiàn),張琳博士榮獲易科泰 FluorCam 葉綠素?zé)?br />光成像論文一等獎。
圖 6. ppt1 突變體和野生型的表型和葉綠素?zé)晒獬上駡D
圖 7. lhca5 lhca6 pgr5 三突變體葉綠素?zé)晒夥治觯?A.可見表型; B.葉綠素?zé)晒獗硇停?C. ΦPSII 測量
國內(nèi)另一個應(yīng)用 FluorCam 技術(shù)進行光合基因研究較為出色的單位是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他們引進
儀器技術(shù)雖然較晚,但在購置 FluorCam 開放式葉綠素?zé)晒獬上裣到y(tǒng)后很快就發(fā)表了 2 篇高水平文章,
研究了多個關(guān)于擬南芥葉綠體發(fā)育和葉片顏色相關(guān)的基因功能[17; 18]( 圖 8)。
圖 8. 擬南芥野生型與 GTPase 家族基因突變株的葉綠素?zé)晒獬上駡D
上海生命科學(xué)研究院青年研究組長、 博士
生導(dǎo)師 Chanhong Kim在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xué)院、
康奈爾大學(xué)博伊斯湯普森研究所工作期間就
已經(jīng)使用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裣到y(tǒng)進行
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 PNAS、 Plant Cell 發(fā)表
多篇相關(guān)文獻。 2014 年, Chanhong Kim 到上
海生命科學(xué)研究院工作后立刻購置了一臺
FluorCam 封閉式葉綠素?zé)晒?/span>/GFP 成像系統(tǒng)。
他用這一系統(tǒng)一方面進行 GFP 表達植株的快
速篩選(圖 9),另一方面進行單線態(tài)氧和
EXECUTER1 介導(dǎo)信號在基粒中發(fā)生過程的研
究,這一研究成果發(fā)表同樣在 2016 年
PNAS 上[19]。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也使用 FluorCam 技術(shù)開展了大白菜生長緩慢、類囊體減少的突變體光和特性的研究
[20]。
2. 從基因功能到光合表型
在有的研究中,光合基因功能是通過其他方法基本上確定的。但這個基因表達出的表型是否符合預(yù)
期,還是必須通過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進行光合表型方面的驗證。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與易科泰生態(tài)技術(shù)有限公司 EcoLab 生態(tài)實驗室合作,從黃瓜中克隆了紫黃質(zhì)脫環(huán)氧
化酶基因( CsVDE),再將這一基因的反義片段轉(zhuǎn)基因到擬南芥中[21]。發(fā)現(xiàn)在高光脅迫條件下,轉(zhuǎn)基
因擬南芥的葉綠素?zé)晒鈪?shù)非光化學(xué)淬滅( NPQ)比野生型顯著降低,這證明了 CsVDE 在葉黃素循環(huán)
和 PSII 光抑制敏感性上的重要作用(圖 10)。
圖 10. 野生型與轉(zhuǎn)基因擬南芥在高光條件下的 NPQ 成像圖
圖 9. 使用 FluorCam 獲得的 GFP 成像圖,圖中發(fā)出明亮
顏色的擬南芥植株即為表達了 GFP 的植株,其顏色越偏
向紅色,則表明其表達的 GFP 更多,暗藍色的植株即為
沒有表達 GFP 的植株
四、 合作
由于 FluorCam 葉綠素?zé)晒獬上窦夹g(shù)引進到國內(nèi)的時間較晚,國內(nèi)科學(xué)家對這一技術(shù)的運用程度還
低于歐美同行。因此,很多國內(nèi)的科學(xué)家目前是與上的科研院所開展合作,使用 FluorCam 進
行研究工作并發(fā)表文章。比如浙江大學(xué)與德國康斯坦茨大學(xué)合作發(fā)表的使用 FKM 多光譜熒光動態(tài)顯微
成像系統(tǒng)( 此系統(tǒng)應(yīng)用了 FluorCam 顯微成像技術(shù), 康斯坦茨大學(xué) Kupper 教授和 PSI 公司合作完善了這
一技術(shù), 是上對這一技術(shù)應(yīng)用zui前沿的學(xué)者) 研究了銅對海州香薷 Elsholtzia splendens 光合系統(tǒng)的
毒害作用[22];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與德國洪堡大學(xué)等單位合作研究了病毒介導(dǎo)的豌豆基因沉
默對四吡咯生物合成、葉綠體發(fā)育等造成的影響[23]; 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與捷克科學(xué)院等單位合作研究的
芽單胞菌門含有葉綠體的稀有細菌的光合特性和相關(guān)基因研究[24; 25]; 江蘇農(nóng)科院與英國諾丁漢大學(xué)
合作研究的兩種病原菌對不同小麥品系的侵害性[26]等。
參考文獻:
1. Kong LA, et al. 2010. The structural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posed peduncle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an important photosynthate source for grain–filling. BMC plant biology 10, 141
2. Kong LA, et al. 2015. Photochemical and antioxidative responses of the glume and flag leaf to seasonal
senescence in wheat.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6:358. doi: 10.3389/fpls.2015.00358
3. Kong LA, et al. 2016. Comparison of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ericarp and flag leaves
during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aryopsis development. Photosynthetica 54(1), 40-46
4. Li, G. et al. 2012. Effects of nitrogen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leaves from two different
stay-green corn (Zea mays L.) varieties at the grain-filling stage. Can. J. Plant Sci. 92, 671-680
5. Gong, B. et al. 2014. Overexpression of S-adenosyl-L-methionine synthetase increased tomato tolerance to
alkali stress through polyamine metabolism.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12, 694–708
6. Kong LA, et al. 2010. A root–zone soil regime of wheat: physiological and growth responses to furrow
irrigation in raised bed planting in Northern China. Agronomy Journal 102, 154 – 162
7. Feng B. et al. 2014. Effect of Heat Stress on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 Flag Leaves at the
Grain‐Filling Stage of Different Heat‐Resistant Winter Wheat Varieties. 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200(2), 143 – 155
8. 周錦業(yè),丁國昌,何荊洲,曹光球,李秀玲,卜朝陽. 2015. 不同光質(zhì)對金線蓮組培苗葉綠素含量及
葉綠素?zé)晒鈪?shù)的影響. 農(nóng)學(xué)學(xué)報 5(5), 67-72
9. 簡敏菲,汪斯琛,余厚平,李玲玉,簡美鋒,余*. 2016. Cd2+?Cu2+脅迫對黑藻( Hydrilla verticillata)
的生長及光合熒光特性的影響. 生態(tài)學(xué)報 36(6)
10. 鄭國華, 潘東明, 牛先前 & 方樹民. 2010. 冰核細菌對低溫脅迫下枇杷光合參數(shù)和葉綠素?zé)晒鈪?shù)
的影響.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xué)報 18(6), 1251 – 1255
11. Ma JF, Guo JK, Peng LW, Chen CY & Zhang LX, 2006. Decrease of photosystem ii photochemistry in
Arabidopsis ppt1 mutant is dependent on leaf ag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8, 1409 – 1414
12. Sun X W, Wang LY & Zhang LX, 2007. Involvement of DEG5 and DEG8 proteases in the turnover of the
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D1 protein under heat stres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 1742 – 1745
13. Chi W, et al. 2008. The pentr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DELAYED GREENING1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early chloroplast development and chloroplast gene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Plant
physiology 147, 573 – 584
14. Peng L, & Shikanai, T. 2011. Supercomplex formation with photosystem I is required for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chloroplast NADH dehydrogenase–like complex in Arabidopsis. Plant physiology 155, 1629 – 1639
15. Fan X, et al. 2015. The NdhV subunit is required to stabilize the chloroplast NADH dehydrogenase-like
complex in Arabidopsis. The Plant Journal , 82, 221–231
16. Zhang L, et al. 2016. Biogenesis Factor Required For ATP Synthase 3 Facilitates Assembly of the
Chloroplast ATP Synthase Complex. Plant Physiology 171, 1291-1306
17. Qi Y, et al. 2016. A Putative Chloroplast Thylakoid Metalloprotease VIRESCENT3 Regulates Chloroplast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91, 3319-3332
18. Qi Y, et al. 2016. Mutations in circularly permuted GTPase family genes At/RIF1/SVR10 and BPG2
suppress var2-mediated leaf varieg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127(3), 355-367
19. Wang LS, et al. 2016. Singlet oxygen- and EXECUTER1-mediated signaling is initiated in grana margins
and depends on the protease FtsH2. PNAS, DOI: 10.1073/pnas.1603562113
20. Zhang L, et al. 2016. Biogenesis Factor Required For ATP Synthase 3 Facilitates Assembly of the
Chloroplast ATP Synthase Complex. Plant Physiology 171, 1291-1306
21. Li X, et al. 2013.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Violaxanthin De–Epoxidase (CsVDE) in
Cucumber. PLoS ONE 8(5): 1-11
22. Peng H, et al. 2012. Differences in copper accumulation and copper stress between eight populations of
Haumaniastrum katangense,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79: 58- 65
23. Luo T. et al. 2013. 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of pea CHLI and CHLD affects tetrapyrrole biosynthesis,
chloroplast development and the primary metabolic network.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65, 17 –
26
24. Zeng Y, et al. 2014. Functional type 2 photosynthetic reaction centers found in the rare bacterial phylum
Gemmatimonadetes. PNAS, 111(21), 7795–7800
25. Zeng Y, et al. 2015.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icroaerophilic, bacteriochlorophyll a-containing bacterium
Gemmatimonas phototrophica sp. nov., and emended descriptions of the genus Gemmatimonas and
Gemmatimonas aurantia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DOI:
10.1099/ijs.0.000272
26. Ren R, et al. 2015. Comparative aggressiveness of Microdochium nivale and M. majus and evaluation of
screening methods for Fusarium seedling blight resistance in wheat c*rs. Eur J Plant Pathol , 141, 281–
294
 
(空格分隔,最多3個,單個標(biāo)簽最多10個字符)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