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展廳收藏該商鋪

您好 登錄 注冊

當前位置:
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tài)>上海源葉-Nature重要成果,解析神經元的超快內吞

公司動態(tài)

上海源葉-Nature重要成果,解析神經元的超快內吞

閱讀:414          發(fā)布時間:2013-12-7

神經細胞通過小囊泡相互傳遞神經信號,猶他大學和德國生物學家合作,發(fā)現(xiàn)神經細胞循環(huán)利用這些囊泡的新機制。研究顯示,與此前提出的兩種回收機制相比,新機制要快得多。文章于十二月四日發(fā)表在Nature雜志上。

在小鼠腦細胞釋放神經信號時,研究人員將其快速冷凍,并通過電鏡對腦細胞成像。他們發(fā)現(xiàn),小囊泡將神經遞質釋放到神經元之間的空隙(突觸)后,只需十分之一秒就能被回收形成新的囊泡。

“沒有這樣的回收措施,我們就無法實現(xiàn)連續(xù)的思考和行動,”文章的資深作者,猶他大學教授Erik Jorgensen說。“這一過程也可以保護神經元,防止ALS和阿爾茨海默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因此,理解這一過程可以幫助人們開發(fā)相應的治療方式。”

在一個腦細胞中,用于傳遞化學信號的囊泡保持在300到400個,每秒都有數(shù)百個囊泡在釋放神經遞質,文章*作者Shigeki Watanabe介紹到。

細胞通過內吞作用回收囊泡,而這項研究中的新機制被命名為“超快內吞”。研究顯示,一個囊泡的循環(huán)使用只需十分之一秒,回收過程發(fā)生在活性區(qū)域的邊緣?;钚詤^(qū)域是指神經細胞末端,囊泡將神經遞質釋放到突觸的地方。

研究人員相信,超快內吞是囊泡回收zui普遍的途徑,不過該研究并沒有否定此前所提出的另外兩種機制:Kiss-and-run 內吞、和網(wǎng)格蛋白介導的內吞。

•Kiss-and-run 內吞:大約需要一秒,囊泡觸及神經細胞內側,釋放神經遞質,然后脫落以形成新的囊泡

•網(wǎng)格蛋白介導的內吞:據(jù)稱需要二十秒,由網(wǎng)格蛋白自行組裝為球形,進而形成新的囊泡。

今年早些時候,Jorgensen、Watanabe及其同事曾在eLife雜志上發(fā)表過一個相關研究,描述了線蟲中的超快內吞。而這項新要就又向人們展示了,小鼠海馬體腦細胞中的超快內吞。這說明哺乳動物與線蟲采取了同樣的回收方式。

為了成像神經細胞中的小囊泡活動,研究人員采取了巧妙的方法。

首先,他們對小鼠海馬體的腦細胞進行基因工程改造,海馬體常被用于研究記憶的形成。這些腦細胞中添加了藻類基因,使神經元產生一種“離子通道”,該通道可作為光激活的開關。隨后他們將腦細胞放入超低溫的高壓小室。

對這些小鼠腦細胞閃爍藍光,會使它們開始釋放神經遞質,此時研究人員再用液氮將其冷凍。為了在整個過程中捕捉神經元的快速活動,冷凍時間分別是藍光閃爍后的15毫秒、30毫秒、100毫秒、1秒、3秒、10秒。該方法成功捕捉到了細胞內的所有運動,甚至包括膜的融合。隨后,研究人員將神經元放入液態(tài)的環(huán)氧樹脂使其變硬,以便進行切片供電鏡觀察。由此,電鏡成像展示了回收囊泡的快速形成。

收藏該商鋪

登錄 后再收藏

提示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回復您~

對比框

產品對比 產品對比 聯(lián)系電話 二維碼 意見反饋 在線交流

掃一掃訪問手機商鋪
021-61721271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