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電話
上海北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聯(lián)系人:
- 周經(jīng)理 劉經(jīng)理
- 電話:
- 021-57730393
- 手機:
- 15800960770
- 傳真:
- 86-021-61496710
- 地址:
- 上海市徐匯區(qū)宜山路520號中華門大廈18樓D座
- 個性化:
- www.bnbiotech.com
- 網(wǎng)址:
- www.bnbiotech.com
掃一掃訪問手機商鋪
導讀:科技期刊是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的短板,評價體系單一、行政色彩濃重、數(shù)字出版落后,這些定語都在“無情”詮釋國產(chǎn)科技期刊疲弱的現(xiàn)實。不過令人驚喜的是,《分子植物》和《細胞研究》組成的“雙子星座”一掃國產(chǎn)期刊的灰霾之氣,崛起為上響當當?shù)淖痔枴?/p>
無法否認,科技期刊是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的短板,5000多種的泱泱產(chǎn)量,卻拔不出多少“將軍”來。評價體系單一、行政色彩濃重、數(shù)字出版落后,
各種各樣的定語都在“無情”詮釋國產(chǎn)科技期刊疲弱的現(xiàn)實。
國內兩大科技期刊躋身*
但是,也有例外,《分子植物》和《細胞研究》組成的“雙子星座”一掃國產(chǎn)期刊的灰霾之氣,崛起為上響當當?shù)淖痔枴_@對“中國樣本”,能否撬動國產(chǎn)科技期刊的困局?
中國科技期刊如何擺脫“低質生存”?上月底召開的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上,各路專家集思廣益、苦覓出路。不少人將破局之道寄托于兩本國產(chǎn)期刊身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和《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它們如今已經(jīng)拔地而起,在上占有一席之地。
如何冒尖
組建高水平編輯隊伍,延攬編委杜絕熟人審稿
連續(xù)兩年在亞洲本領域期刊中排名*,位居植物科學領域研究類期刊第五名,跨入本領域所有190種核心期刊前5%,取得這樣的成績,《分子植物》僅僅用了4年多。
《分子植物》于2008年創(chuàng)刊,已先后聘請了包括18名中國和美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80多名海內外*科學家組成編委會,采用通行的同行評審和在線投審稿模式。
中科院院士、該刊共同主編陳曉亞介紹說,對期刊而言,稿源如同“命脈”,在《分子植物》創(chuàng)刊伊始,面臨的zui大問題是如何獲得稿件。
“為了獲得高水平稿件,本刊從*期開始圍繞植物科學領域的不同研究熱點和特色領域,由幾名科學家組成的編輯部組稿和約稿,組織發(fā)表???。”陳曉亞回憶說。
“做期刊,都希望得到作者的論文,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為作者提供的服務。”《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李黨生表示,努力向作者約稿,讓作者感覺把稿投到了一本很有前途的期刊。
事實證明,這是一條正確的途徑,2008年,《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升至4.535,2009年躍至8.151,并隨后連續(xù)3年穩(wěn)定在8以上,實現(xiàn)了中國期刊歷史性的突破,為中國之zui。
“兩本期刊的成功各有特點?!都毎芯俊返靡嬗谟幸恢Ц哔|量的專業(yè)編輯人才隊伍,這支專業(yè)人才隊伍的執(zhí)行力是《細胞研究》數(shù)年來學術水平穩(wěn)步提升的一個關鍵因素。”陳曉亞透露。
在陳曉亞看來,高水平的化編委則是《分子植物》成功的關鍵,“期刊2/3是編委,編委的直接好處就是沒有‘人情稿’。為保證質量,編輯部還避免熟人審稿。”
能否復制
無需每家期刊都化,應選擇合適的發(fā)展道路
影響力低的雜志吸引不到好論文,而拿不到好論文就無法提高雜志的影響力。想要提升質量,必須打破這個惡性循環(huán)。“首先要制定符合自身發(fā)展實際的目標,然后得靠一支有熱情、有影響力、有執(zhí)行力的團隊來執(zhí)行。”李黨生表示。
有個案例李黨生印象頗深。2008年,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辰宇教授向《自然》投了一篇論文。由于研究結果“太新”,文章被編輯退回。擔心“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張辰宇緊急把文章轉投給《細胞研究》。基于自己的專業(yè)判斷,李黨生安排這篇論文走“綠色通道”,找專家加急審稿,在48小時內就完成了審稿程序,文章在一周內被安排以zui快速度在線發(fā)表。論文發(fā)表后,至今已被引用超過400次,創(chuàng)《細胞研究》所發(fā)表原創(chuàng)論文“單篇被引次數(shù)”的紀錄。
《分子植物》則充分展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傳播力,陳曉亞介紹,如今《分子植物》的所有論文均可在線全文下載,迅速擴大了雜志的讀者群,目前的論文下載量每月已超過2.5萬次。
陳曉亞表示,“不是每個期刊都要辦成化的英文期刊”,中文期刊要改變思路,因為基礎性研究的目標終究是要化,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因此,各個期刊應該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發(fā)展道路。
怎樣突圍
不要盲目倚重國外期刊和標準,建立綜合科研評價體系
有專家坦言,中國科技期刊還面臨多頭管理的問題,縱向的“婆家”有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橫向的“婆家”有主辦方、承辦方、科協(xié)、學會等,政出多門,執(zhí)行不易。
除了多頭管理,“對于學術期刊,我們一直抱有崇洋媚外態(tài)度,充滿了不自信。”復旦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主任劉東信認為,當前的評價體系決定了科技人員只追求國外期刊,造成國內科技期刊質量堪憂的惡性循環(huán)。
劉東信表示,全國目前有1000多家學報,有些可以采用市場化手段讓其自然淘汰,而對于小眾化、純學術類的學報則不應該采取市場化手段。的
“學術類學報和市場化之間應該有個緩沖帶。”劉東信呼吁,影響因子是一個評價標準,但不能作為*標準,不能對性質不同的學報采取“一刀切”的方法。
“當務之急是科技期刊體制機制改革。”陳曉亞指出,“科技人員抱怨zui多的是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科學地評價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是當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難以逾越的問題。”對此,陳曉亞建議,可改進科研評價體系,改革獎勵和職稱評定體系,放棄片面追求SCI評價體系的做法,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包括科研論文產(chǎn)出、同行評議和社會經(jīng)濟效益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