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禁油脫脂氧用減壓閥使用說明
氧氣減壓閥的高壓腔與鋼瓶連接,低壓腔為氣體出口,并通往使用系統(tǒng)。高壓表的示值為鋼瓶內貯存氣體的壓力。低壓表的出口壓力可由調節(jié)螺桿控制。 使用時先打開鋼瓶總開關,然后順時針轉動低壓表壓力調節(jié)螺桿,使其壓縮主彈簧并傳動薄膜、彈簧墊塊和頂桿而將活門打開。這樣進口的高壓氣體由高壓室經節(jié)流減壓后進入低壓室,并經出口通往工作系統(tǒng)。轉動調節(jié)螺桿,改變活門開啟的高度,從而調節(jié)高壓氣體的通過量并達到所需的壓力值。
油脂,特別是含有不飽和脂及酸脂,很輕易氣化放熱。油紗頭、油布所以能自燃就是由于在空氣中發(fā)生氧化作用,聚熱不散,當達到自燃點而引起自燃。而油脂在空氣中氣化速度較慢,產生的熱量很快散發(fā),一般不易聚熱自燃。由于純氧有的氧化性,它能促使可燃物的猛烈燃燒。油脂類物質碰到了純氧,其氣化速度大大加快。同時放出大量熱量。溫度迅速上升,很快就會引起燃燒。假如氧氣瓶口沾上油脂,當氧氣急速度噴出時,使油脂迅速發(fā)生氧化反應,而且高壓氣流與瓶口摩擦產生的熱量又進一步加速氧化反應的進行,所以沾染在氧氣瓶或減壓閥上的油脂就會引起燃燒,甚至爆炸,這就是氧氣瓶特別是瓶嘴及與氧氣接觸的附件嚴禁接觸沾染油脂的原因。
石油化工禁油脫脂氧用減壓閥使用說明進行脫脂處理的目的和好處如下:
首先,是避免輸送或儲存的物料和油脂或有機物相混合的需要;
其次,可有效避免輸送或儲存的物料遇油脂或有機物引起爆炸,當管道中含有油脂時,有些介質不能送入管道,特別是氧氣,不然要燃燒,甚至要爆炸,因此管道要脫脂除油處理。;
再次,可有效防止氧氣與殘留管道中的油脂發(fā)生反應,避免引起燃燒或爆炸;
后,可有效控制油脂及有機物的含量,保證產品純度,滿足工藝過程的生產要求。
減壓閥都裝有安全閥。它是保護減壓閥并使之安全使用的裝置,也是減壓閥出現故障的信號裝置。如果由于活門墊、活門損壞或由于其它原因,導致出口壓力自行上升并超過一定許可值時,安全閥會自動打開排氣。 在石油化工工程中,氧氣管道在安裝之前要按照工藝要求進行脫脂處理。氧氣管道的脫脂質量是很重要的,不僅要保證氧氣管道的脫脂質量,讓氧氣管道順利安裝,還需要在氧氣管道脫脂之前預先編制好詳細的方案,并對脫脂全程進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石油化工禁油脫脂氧用減壓閥使用說明安裝步驟:
第一步 打開氣瓶閥然后迅速關閉,注意操作時候人體不要正對氣瓶閥出口。
第二部 確保減壓閥的工作壓力是大于或者等于氣瓶的供氣壓力,將減壓閥的調壓手輪逆時針*放松。否則高壓氣體進入減壓閥時的初期瞬時壓力會損壞減壓閥和下游設備,嚴重時候會危害人身安全。確保減壓閥的入口沒有油脂或者污染物。
第三步 將減壓閥的進氣螺帽旋到瓶閥的出口螺紋上,用扳手擰緊螺帽。如果連接螺紋變形,不能強行連接,否則會導致減壓閥進氣螺帽螺紋損壞,可能會引起嚴重事故。禁止用沾染油脂的手或者工具接觸氣瓶閥和減壓閥,因為油脂遇到高壓氧氣會引起爆炸。
第四步 如果連接是為火焰焊接或切割做準備,回火防止器是必須連接的部件之一。將回火防止器連接到減壓器的出口。用扳手擰緊連接螺帽。火焰焊接或切割可能會產生回火,如果沒有回火防止器,可能會損壞設備以及危害人身安全。
第五步 將軟管的一段連接到用氣設備,用扳手擰緊軟管接頭的螺帽。
第六步 將軟管的另一端連接到減壓閥/止火器的出口,并用扳手擰緊。
第七步 關閉流量調節(jié)旋鈕。
第八步 有在打開氣瓶閥之前,要確保減壓器的調壓手輪逆時針*放松,緩慢打開氣瓶閥,直至進氣壓力表顯示氣瓶壓力。
第九步 略微打開流量調節(jié)旋鈕。
第十步 通過順時針旋緊調壓手輪來設置壓力,使低壓表上顯示的壓力達到需要的出氣壓力。同時使用于氧氣的側漏劑在各個連接點進行側漏。如果在打開用氣設備后出氣壓力產生壓降,可以通過順時針旋緊調壓手輪來進行補償。
石油化工禁油脫脂氧用減壓閥使用說明的使用方法
按使用要求的不同,氧氣減壓閥有許多規(guī)格。最高進口壓力大多為,進口壓力不小于出口壓力的2.5倍。出口壓力規(guī)格較多,一般為,最高出口壓力為。
安裝減壓閥時應確定其連接規(guī)格是否與鋼瓶和使用系統(tǒng)的接頭相一致。減壓閥與鋼瓶采用半球面連接,靠旋緊螺母使二者*吻合。因此,在使用時應保持兩個半球面的光潔,以確保良好的氣密效果。安裝前可用高壓氣體吹除灰塵。必要時也可用聚四氟乙烯等材料作墊圈。
氧氣減壓閥應嚴禁接觸油脂,以免發(fā)生火警事故。 停止工作時,應將減壓閥中余氣放凈,然后擰松調節(jié)螺桿以免彈性元件長久受壓變形。 減壓閥應避免撞擊振動,不可與腐蝕性物質相接觸。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