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PCR反應引物條件優(yōu)化
閱讀:136 發(fā)布時間:2024-6-12PCR(Polymerasechain reaction,聚合酶鏈式反應)是模擬體內DNA復制過程,對特定DNA序列進行大量擴增的一種技術。 PCR反應是以4種dNTP為底物,引物引導,DNA聚合酶催化作用下,在單鏈DNA模板3’末端開始進行互補鏈的延伸,多次反復的擴增使特定DNA序列以指數(shù)增加。PCR反應體系參與PCR反應的物質主要為包括:引物、酶、dNTP、Buffer、模板和Mg2+。
引物是兩段與待擴增靶DNA序列互補的寡核苷酸片段,兩引物間距離決定擴增片段的長度,兩引物的5’端決定擴增產物的兩個5’末端位置。PCR產物的特異性取決于引物與模板DNA互補的程度。引物設計有3條基本原則:首先引物與模板的序列要緊密互補,其次引物與引物之間避免形成穩(wěn)定的二聚體或發(fā)夾結構,再次引物不能在模板的非目的位點引發(fā)DNA聚合反應. 引物設計一般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引物長度
PCR特異性一般通過引物長度和退火溫度來控制。
引物的長度一般為15-30bp,常用的是18~27bp,最佳為20~24bp。引物過短時會造成Tm值過低,在酶反應溫度時不能與模板很好的配對;引物過長時又會造成Tm值過高,超過酶反應的最適溫度,還會導致其延伸溫度大于74℃,不適于Taq DNA聚合酶進行反應。
2、 引物堿基構成
引物中四種堿基的分布最好是隨機的,不要有聚嘌呤或聚嘧啶的存在,3′端不應超過3個連續(xù)的G或C,因為這樣會使引物在G+C富集序列區(qū)錯誤引發(fā)。兩個引物中(g+c)%含量應盡量相似,在已知擴增片段(g+c)%含量時宜接近于待擴增片段,一般以40%~60%為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引發(fā)反應。Tm值是一定鹽濃度條件下,50%寡核苷酸互補雙鏈解鏈的溫度。Tm=4(G+C)+2(A+T)。
兩條引物之間避免有同源序列,尤為連續(xù)6個以上相同堿基的寡核苷酸片段,否則兩條引物會相互競爭模板的同一位點;同樣,引物與待擴增目標DNA或樣品DNA的其它序列也不能存在6個以上堿基的同源序列。否則,引物就會與其它位點結合,使特異擴增減少,非特異擴增增加。
3、引物二級結構
引物應避免內部形成明顯的二級結構,尤其是發(fā)夾結構。引物自身形成的二級結構包括二聚體、發(fā)卡結構、引物間二聚體等,會影響引物和模板的結合從而影響引物效率。特別是在引物的3’末端,盡量避免出現(xiàn)這些二級結構。
4、引物3’端序列
DNA聚合酶是在引物3’端添加單核苷酸,所以,引物3’端5~6個堿基與目標DNA的配對要求必須精確和嚴格,這樣才能保證PCR有效擴增。正、反向引物互相不能互補,尤其是在3’末端,否則容易形成引物二聚體。
引物3’末端的穩(wěn)定性由引物3’末端的堿基組成決定,一般考慮末端5個堿基的ΔG。?G值是指DNA雙鏈形成所需的自由能,該值反映了雙鏈結構內部堿基對的相對穩(wěn)定性。應當選用3’端?G值較低(絕對值不超過9),負值大,則3’末端穩(wěn)定性高,擴增效率更高。引物的3’端的?G值過高,容易在錯配位點形成雙鏈結構并引發(fā)DNA聚合反應。
如擴增編碼區(qū)域,引物3′端不要終止于密碼子的第3位,因密碼子的第3位易發(fā)生簡并,會影響擴增特異性與效率。應當避免在引物的3’端使用堿基A,末位堿基為A的錯配效率明顯高于其他3個堿基。
5、引物的5′端
引物的5′端限定著PCR產物的長度,它對擴增特異性影響不大。因此,可以被修飾而不影響擴增的特異性。引物5′端修飾包括:加酶切位點;標記生物素、熒光、di高辛、Eu3+等;引入蛋白質結合DNA序列;引入突變位點、插入與缺失突變序列和引入一啟動子序列等。對于引入一至兩個酶切位點,應在后續(xù)方案設計完畢后確定,便于后期的克隆實驗,特別是在用于表達研究的目的基因的克隆工作中。
6、引物的特異性
引物與非特異擴增序列的同源性不要超過70%或有連續(xù)8個互補堿基同源,特別是與待擴增的模板DNA之間要沒有明顯的相似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