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奧德儀器新品顯微鏡 過程結構
過程
顯微鏡是人類20紀偉大的物之。在它出來之前,人類關于周圍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顯微鏡把個新的界展現(xiàn)在人類的視野里,人們次看到了數(shù)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nèi)構。顯微鏡還有助于家發(fā)現(xiàn)新物種,有助于生治療疾病。
早的顯微鏡是16紀末期在荷蘭制出來的。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位荷蘭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制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并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何重要的觀察。
后來有兩個人開始在上使用顯微鏡。個是意大利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種昆蟲后,次對它的復眼行了描述。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胡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制透鏡。他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魯斯卡通過研制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fā)生了場革命。這使得家能觀察到像百分之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顯微鏡結構
光學顯微鏡由目鏡,物鏡,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壓片夾,通光孔,遮光器,轉換器,反光鏡,載物臺,鏡臂,鏡筒,鏡座,聚光器,光闌組成。
顯微鏡分辨率
D=0.61λ/N*sin(α/2)
D:分辨率
λ:光源波長
α:物鏡鏡口角(標本在光軸的點對物鏡鏡口的張角)
想要提分辨率,可以通過:1、降低λ,例如使用紫外線作為光源;2、增大N,例如放在香柏油中;3、增大α,即盡可能地使物鏡與標本的距離降低
顯微鏡分類
顯微鏡以顯微原理行分類可分為偏光顯微鏡、光學顯微鏡與電子顯微鏡和數(shù)碼顯微鏡。
發(fā)展歷史
早在公元前紀,人們就已發(fā)現(xiàn)通過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來逐漸對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guī)律有了認識。
1590年,荷蘭Z·Jansen(詹森)和意大利人的眼鏡制者已經(jīng)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
1611年,Kepler(克卜勒):提議復合式顯微鏡的制作方式。
1665年,R·Hooke(羅伯·胡克):「細胞」名詞的由來便由胡克利用復合式顯微鏡觀察軟木的木栓組織上的微小氣孔而得來的。
1674年,A·V·Leeuwenhoek(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原生動物學的報導問,并于九年后成為位發(fā)現(xiàn)「細菌」存在的人。
1833年,Brown(布朗):在顯微鏡下觀察紫羅蘭,隨后發(fā)表他對細胞核的詳細論述。
1838年,Schlieden and Schwann(施萊登和施旺):皆提倡細胞學原理,其主旨即為「有核細胞是所有動植物的組織及能之基本元素」。
1857年,Kolliker(寇利克):發(fā)現(xiàn)肌肉細胞中之線粒體。
1876年,Abbe(阿比):剖析影像在顯微鏡中成像時所產(chǎn)生的繞射作用,試圖出理想的顯微鏡。
生物顯微鏡
1879年,F(xiàn)lrmming(佛萊明):發(fā)現(xiàn)了當動物細胞在行有絲分裂時,其染色體的活動是清晰可見的。
1881年,Retziue(芮祖):動物組織報告問,此項發(fā)表在當尚無人能*逾越。然而在20年后,卻有以Cajal(卡嘉爾)為的群組織學家發(fā)展出顯微鏡染色觀察法,此舉為日后的顯微解剖學立下了基礎。
1882年,Koch(寇克):利用苯安染料將微生物組織行染色,由此他發(fā)現(xiàn)了霍亂及結核桿菌。往后20年間,其它的細菌學家,像是Klebs 和 Pasteur(克萊柏和帕斯)則是藉由顯微鏡下檢視染色藥品而證實許多疾病的病因。
1886年,Zeiss(蔡司):打破般可見光理論上的限,他的--阿比式及其它系列的鏡頭為顯微學者另辟新的解像天地。
光學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