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人體的真實溫度
研究表明,人體不同部位的溫度是不同的。代表人體真實溫度的是心臟和腦部的血液溫度,叫基礎溫度或核心溫度(core temperature),記作tc。這個溫度無法臨床測量。
zui接近基礎溫度的是人體內(nèi)的肺動脈、膀胱內(nèi)、食道內(nèi)和鼓膜處的溫度,可近似認為與基礎溫度相等,這叫局域溫度。除了鼓膜外,在日常測量中也是很難測量的。
在日常體溫測量中,是測量人體口腔(即舌下)、直腸(肛門內(nèi))或腋下的溫度,分別記作to、tr和ta。這些部位的溫度容易測量,也相當穩(wěn)定。但這些局部的溫度都互不相同,而且與基礎溫度有較大的差別,不代表人體的真實溫度。不同的人這些溫度與基礎溫度的差別也是不同的。文獻報道,口腔溫度to平均比肺動脈溫度低0.4℃,腋下溫度ta平均比肺動脈溫度低0.7℃。傳統(tǒng)上人們習慣把口腔溫度to作為體溫的代表,或稱為體溫的參照溫度,以to=37.0℃作為發(fā)燒與否的參照標準。
當然也可以測量皮膚表面的溫度(如額頭溫度)來作為體溫參照溫度,記作ts。但這樣做太粗糙了。因為ts是不穩(wěn)定、不確定的一個值,我們將在下面介紹皮膚表面紅外溫度計時再加以詳細解釋。
不論我們測量哪一個部位的溫度(to、ta、tr或ts),他們與核心溫度tc都有差別,這個溫度差別是由人體生理因素形成的,叫做生理差別。
二 對測量體溫儀表的要求
1.準確 即儀表本身準確,同時真實反映體溫;
2.方便 即容易操作,并便于大量檢查;
3.快速
4.價廉
三 紅外測溫法
1.接觸式測溫
傳統(tǒng)的體溫測量是用醫(yī)用玻璃液體溫度計(俗稱體溫表)、醫(yī)用電子接觸式溫度計(常用熱敏電阻作為它的感溫元件)等插入人體內(nèi)部(舌下、直腸)或置于腋下,通過接觸使溫度計的溫度等于被測處的溫度。
接觸式醫(yī)用溫度計的優(yōu)點是它本身很準確,很穩(wěn)定,儀表的誤差不超過0.1℃。它們?nèi)菀资褂?,便宜,可作醫(yī)療使用,也可作家用。其缺點是測量的速度慢(約2分鐘以上)。玻璃液體溫度計還易碎,在醫(yī)院使用時容易因消毒不*而引起交叉感染。在SARS預防的檢測中,在需測量的人很多,時間又要短時,它們就不大適用了。因此不接觸式的紅外溫度測量法就被廣泛用于SARS預防的檢測工作中。
2.紅外測溫法的原理
任何有一定溫度的物體,都會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輻射出能量。所輻射能量的大小,直接與該物體的溫度有關,具體地說是與該物體熱力學溫度的4次方成正比,用公式可表達為:
(1)
式中:E ——輻射出射度,W/m3;
σ——斯蒂芬—波爾茲曼常數(shù),5.67×10-8 W/(m2·K4);
ε——物體的輻射率;
T ——物體的溫度,K;
T0——物體周圍的環(huán)境溫度,K。
測量出所發(fā)射的E,就可得出溫度。
利用這個原理制成的溫度測量儀表叫紅外溫度儀表。這種測量不需要與被測對象接觸,因此屬于非接觸式測量。紅外溫度儀表可用于很寬溫度范圍的測溫,從-50℃直至高于3000℃。在不同的溫度范圍,對象發(fā)出的電磁波能量的波長分布不同,在常溫(0℃~100℃)范圍,能量主要集中在中紅外和遠紅外波長。用于不同溫度范圍和用于不同測量對象的儀表,其具體的設計也不同。
紅外溫度計zui簡單的原理圖如圖1所示。
紅外溫度計原理框圖
圖中:主光學系統(tǒng)有兩個作用:a)把被測處的紅外線集中到檢測元件上;b)把進入儀表的紅外線發(fā)射面限制在固定范圍內(nèi)。檢測元件把紅外線能量轉(zhuǎn)換為電信號。信號處理單元把檢測元件輸出的信號,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進行處理,變成人們需要的各種模擬量和數(shù)字量信息。顯示單元把處理過的信號變成人們可閱讀的數(shù)字或畫面。瞄準系統(tǒng)用于瞄準(或指示)被測部位。耳溫計不需要瞄準系統(tǒng)。
根據(jù)式(1)的原理,儀表所測得的紅外輻射為:
(2)
式中:A ——光學常數(shù),與儀表的具體設計結(jié)構有關;
ε1——被測對象的輻射率;
ε2——紅外溫度計的輻射率;
T1 ——被測對象的溫度,K;
T2 ——紅外溫度計的溫度,K,它由一個內(nèi)置的溫度檢測元件測出。
輻射率ε是一個用以表達物體發(fā)射電磁波能力的系數(shù),數(shù)值由0至1.0。的輻射物體是輻射率1.0的物體,物理上叫做黑體。這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實際上并沒有一種物體的輻射率能達到1.0。但可以制造出極為接近于ε=1.0的實際黑體,用于溫度計的校準。所有真實的物體,包括人體各部位的表面,其ε值都是某個低于1.0的數(shù)值。由于ε值極難測量而又不確定,所以在儀表測出E后,按式(2)計算出的T1就會有誤差。在實際工作中,儀表是在ε=1.0的黑體上校準好出廠的,只有測量ε=1的對象,其示值才代表對象的實際溫度,如果對象ε不等于1,則儀表讀數(shù)不代表對象的實際溫度,要進行修正。
3.紅外測溫法的優(yōu)缺點
(1)優(yōu)點:
-與被測對象不接觸,在測體溫時不會造成不必要的感染;
-快速。通常測量時間小于1s,一般不會超過2s。
因此十分適合于在SARS預防檢測中應用。
(2)缺點:
-儀表本身準確度不如接觸式的醫(yī)用溫度計,通常不會優(yōu)于0.2℃;
-測量結(jié)果受許多因素影響,重要的是被測對象輻射率不確定性,不容易測出被測對象實際溫度;測量距離變化和環(huán)境溫度變化也會帶來誤差;
-儀表本身比較復雜,使用也比接觸式醫(yī)用溫度計復雜,使用者要經(jīng)一定培訓才能正確使用;
-價格較高。
四 幾種用于體溫測量的紅外溫度儀表
1.測量皮膚表面溫度的紅外溫度計
它們一般是便攜式的,俗稱手槍式的,通常有一個激光瞄準系統(tǒng)。激光束所指的地方就是測量溫度的部位。這種溫度計使用十分方便,只需一按開關,一秒鐘內(nèi)就可直接讀出溫度。
儀表所測的皮膚表面溫度,通常是測量額頭的溫度(因為方便)。皮膚溫度的測量結(jié)果受以下兩個因素的很大影響:
a. 皮膚本身的溫度取決于皮膚下面血流分布的情況,也取決于皮膚附近的傳熱情況(如風速大小,風溫高低等),因此其溫度在不同位置、不同時間、不同條件下是不同的,變化較大。
b. 皮膚的輻射率ε的值偏離1.0較大,而且不同的人,同一人不同部位的ε值不同,變化范圍較大,約為0.94~0.99之間。
因此直接測出的溫度并不是皮膚的實際溫度。如果要通過測量皮膚的溫度而知道口腔溫度,則要進行兩種修正:
*種:把測得的溫度修正為皮膚的實際溫度。這就要知道皮膚的ε值,而這是做不到的(ε難測且每人不同),只能根據(jù)一個統(tǒng)計平均值來修正。這就會產(chǎn)生一個誤差。
第二種:再把實際的皮膚溫度折算到口腔溫度to,這就要知道to與皮膚溫度的生理差別。但這也不可能做到,因為這個差值隨不同人、不同條件而變化,所以也只能是一個統(tǒng)計平均值,實際上連統(tǒng)計平均值也難以獲得。
一部分于皮膚溫度測量的紅外溫度計在設計時,根據(jù)某個統(tǒng)計平均值,在儀表內(nèi)已自動進行上述兩種修正。這時儀表雖然瞄準皮膚來測量,但讀數(shù)就是口腔溫度。但大部分儀表是沒有自動加上這兩種修正值的,需要使用者自己去修正才能得到相應的口腔溫度。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紅外溫度計,并非專門為測量人體溫度而設計的,主要是為工業(yè)測量而設計的,只是它們其中一些的測量范圍包含了體溫的范圍而已。不過這些儀表上都有“ε選擇”按鈕,可由使用者根據(jù)自己對被測對象ε值的了解,自行設定ε值。這樣就實現(xiàn)了*種修正。至于第二種修正,一般是沒有的,要使用者自己去估計折算。實際上無論自動修正,還是人為去修正,或是不修正,結(jié)果的不確定性都是很大的。
表1是對10個體溫正常人的腋下溫度和額頭溫度測量數(shù)據(jù)。腋下溫度與額頭溫度之差zui小的是0.7℃,zui大為3.6℃。
圖 紅外耳溫計 圖 用耳溫計測量耳溫
2.紅外耳溫計
它是一種專門用于測量耳道溫度的紅外輻射溫度計,其原理與前面所述的測量表面溫度的紅外溫度計是一樣的。由于,它沒有瞄準系統(tǒng),主光學系統(tǒng)也比較簡單。耳溫計的外形如圖2所示,使用時,將耳溫計插入耳道內(nèi),即可讀數(shù)。耳溫計都配有一次性使用的探頭蓋,以維持清潔,防止感染。儀表校準時是連探頭蓋一起進行的,因此測量時一定要裝好探頭蓋。用耳溫計測量耳溫的示意圖見圖3。
在*節(jié)中已介紹,鼓膜溫度可近似認為是人體的基礎溫度,而耳道壁和鼓膜形成的腔體,十分接近黑體(即ε=1.0),因此用耳溫計測量時,對象輻射率ε不確定的影響很小,測得的溫度會接近耳道的實際溫度。
相關產(chǎn)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wǎng)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wǎng)轉(zhuǎn)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wǎng))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轉(zhuǎn)載時,必須保留本網(wǎng)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nèi)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